孟子謂戴不勝①曰:“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。有楚大夫於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②?使楚人傅諸?”

 

曰:“使齊人傅之。”

 

曰:“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③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;引而置之莊、岳④之間數年,雖日撻而求其楚,亦不可得矣。子謂薛居州⑤,善士也,使之居於王所。在於王所者,長、幼、卑、尊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、幼、卑、尊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

 

――節選自孟軻《孟子 · 滕文公》

 

 

注釋

 

①戴不勝:宋國的臣子。
②諸:兼詞,“之乎”的合音。
③ 咻吵,亂說話,喧擾。
④ 莊、岳:齊國的街名和里名。 
⑤薛居州:宋國的善士。


 

翻譯

孟子對戴不勝說: “你是想要你的國王達到善的境地嗎?讓我明確地告訴你。在這里有一位楚國的大夫,希望他的兒子能說齊國話,那麼是讓齊國人來教他呢,還是讓楚國人來教他?”

 

戴不勝說:“讓齊國人來教他。”

 

孟子說:“一個齊國人教他,眾多楚國人吵擾他,即使天天鞭打他,而要他學會齊國話,也不可能。若是帶他到齊國的大街小巷住上幾年,即使天天鞭打他,要他說楚國話也不可能。你說薛居州是一個善士,讓他居住在國王的身邊。在國王身邊的人無論年紀大小、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樣的善人,國王和誰去做壞事呢?如果在國王身邊的人無論年紀大小、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善人,國王和誰一起去做好事呢?一個薛居州,能把宋王怎麼樣呢?

   

 

(評析)

 


亞聖”孟子(約前372~前289)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,發展為仁政學說,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,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。他說:“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後來《大學》提出的“修齊治平”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。選文是孟子與戴不勝的一段對話,孟子著重強調的是環境對人的深刻影響,他以一個楚國大夫教孩子話說的案例,告訴我們:如果國君身邊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,他們就會給國君施加好的影響,國君就不會做壞事,如果國君身邊都是些奸佞小人,國君就不可能做好事。孟子的這一充滿辨證法的觀點,不斷為後世滄桑變化所證明。

 

 

 

這滿有道理的

要修身養性

培養良好的人格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